港產「餓死癌細胞」藥過關


本地藥物科研首現突破發展,由香港大學醫學院專家及科學園生物科技企業共同合作,以「餓死癌細胞」原理,本港首隻自主研發的晚期肝癌新藥--生物製劑「金氨素」(BCT-100),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批准臨床試驗;這是首隻可在美國進行臨床研究的本地研發藥物,擬於今年十月結合化療進行臨床二期研究,料三至七年後可把藥物推出市場。

  醫治肝癌的生物製劑「金氨素」透過分解癌細胞賴以生存的氨基酸「精氨酸」,藉此「餓死」癌細胞,由於正常細胞不受影響,故可以消除副作用。新藥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的鄭寧民醫生

、梁潤松醫生和勞偉雄博士由○一年開始研發,鄭寧民醫生同時成立科研公司康達醫藥科技進行藥研和集資,研發工作至今已投資超過一億元。

  藥物於○八年獲生署批准於瑪麗醫院進行第一期臨床研究,共有三十五人接受試藥,試藥對像為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晚期肝癌病人,頭十五個病人中,只有兩人出現腹瀉、噁心等徵狀,一人肝酵素升高。負責的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肝膽胰外科講座教授潘冬平指,結果顯示新藥並沒有影響生命或影響生活質素的副作用,是他見過最安全的治療肝癌藥物。

  而在另外二十個病人中,有兩人對藥物有明顯反應,其肝癌腫瘤有明顯縮小,其中一個病人於十周內腫瘤由四十五毫米縮小至廿一毫米。病人平均存活率為五個月,比一般晚期肝癌病人存活率兩至三個月為高,另一個病人於接受治療後十八個月仍然生存。

  現時用作醫治肝癌的標靶藥物索拉非尼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期二點五個月,腫瘤會明顯縮小的病人佔百分之三,而索拉非尼的主要副作包括皮膚敏感、手指起泡等。

  康達醫藥已在老鼠實驗上,發現將「金氨素」結合肝癌化療藥物「卡培他濱」和「草酸鉑」,可更有效提高存活率和縮小癌細胞組織。所以藥研人員會於今年十月,繼續在瑪麗醫院以結合化療藥物形式,進行臨床二期研究,對像為對索拉非尼沒有反應的病人,數目為五十人,預期需時兩年。之後藥物就可進行臨床三期研究,以確定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潘冬平預期三至七年後此藥就可推出市場。

獲得FDA認可為臨床試驗的藥物後,科研團隊可在美國的大學和實驗室進行臨床研究,他們會與美國南加州洛瑪連達大學合作於今年底在當地進行「金氨素」第一期臨床研究,測試期臨床成效。

資料來源: 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