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癌症新救星?内科肿瘤专科医生创业17年研抗癌药


癌症每年夺去不少人生命,有本港教授17年前创业,并投资逾3,000万美元(约2.3亿港元)研究抗癌药。该药主要针对末期肝癌、前列腺癌及黑色素瘤等,近日于美国完成第1期临床,料明年展开第2期注册临床后可正式销售。

发展生物医药科技为本港其中一个创科重点,惟教授形容,做药的过程漫长又艰巨,加上本港病例较少,而创业期间遇到不少难题,须请教其他有商业知识及背景的人士帮忙。

医生创业,由研究到临床有成果,长达17年。康达医药创办人及行政总裁郑宁民,本身为内科肿瘤专科医生,2000年于瑞士得悉一项治癌方案,认为可进一步研究,遂邀请物理学化学博士李振声成立公司,并与理大合作,组成科研团队,专门研究天然酵素“精氨酸酶”,制成生物抗癌制剂BCT-100。

他指,精氨酸酶可分解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精氨酸”,令癌细胞凋谢死亡,对精氨酸营养缺乏型癌症如黑色素瘤、肝癌、前列腺癌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有效。

2007年,他在医学期刊发表成果,并进驻科学园,惟辗转直至2012年才取得美国药监局批出的临床许可证。他形容做药的过程漫长又艰巨。近日该公司于美国完成第1期临床试验,并有病情缓解的案例,预料明年会再于美国进行第2期注册临床。

该公司在香港亦完成3个临床,分别于玛丽医院及威尔斯亲王医院进行,对象为肝癌及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但他无进一步透露临床研究的结果。

美国方面的病例,病患为65岁白人,2014年圣诞节出现语言障碍,做电脑扫描后发现脑内有两个肿瘤,肺部及腋下皆有淋巴瘤,曾尝试免疫疗法不果。

后来病人同意试药,2016年8月9日开始注射第一针BCT-100,每星期注射1次,期间曾停药两星期,直到治疗第22周,电脑扫瞄发现肺及腋下的所有淋巴瘤消失,体重逐渐恢复正常。

郑指,该病例反映“10多年的努力初步显示有成果”,明年第2期注册临床如若顺利,BCT-100即可开售,但无法推算何时可上市,亦未有定价。他强调该抗癌制剂只针对坏细胞,不会破坏其他正常细胞。英国方面亦会于今年11月进行第2期临床,涉50名病人。

郑笑言,自己的专长是做研究及医治病人,创业期间遇到不少难题,须请教其他有商业知识及背景的人士帮忙,寻找资金。17年间,研发成本高达2.3亿港元,获创投公司及政府等资助。

郑指,生物医药的投资成本高,外国研究动辄需要2至3亿美元(约15.6亿至23.4亿港元),其研究算是低成本。他又指,香港鲜有人做药,故美国药监局疑虑甚多,申请许可证的过程绝不容易,亦所费不菲。

全球人口老化,令生物医药市场极速增长,除美国外,中国、南韩、日本皆大洒金钱研制创新药物。虽然成本高昂,但生物医药的使用对象为全球人类,往往被视为新经济发展引擎。

美国人口调查与统计局数据显示,现时全球65岁或以上人口比例达8.5%,超过6亿人。若趋势持续,2050年前,全球老龄人口达16亿人,比例大增至17%。与此同时,人均寿命料增加近8年至76.2岁,令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2015年的1.3亿增至4.5亿。老龄人口增加,慢性疾病发病率亦上升,带动生物医药市场发展。

中国近年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科技。中商产业研究院发表的《2015-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指,2016至2020年,中国生物药品会继续高速发展,直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33亿元人民币(约3,913亿港元),复合增长率为18.1%。

南韩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为三星旗下的Samsung BioLogics,最近发现一种名为Tentonin 3的蛋白质,可接收肌肉动作相关讯号,料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复健。韩媒报道指,去年韩国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出口额达14.4亿美元(约112.3亿港元),较2015年增长50%以上,首次突破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

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罗范椒芬早前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专访时指,香港地方小、资源有限,应重点发展高增值产业,由于本港科研基础强,相信发展生物医学会有优势。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